时间:2020-9-1来源:不详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医美行业内参导读:

医美营销手段五花八门,近期博人眼球的万人围观“直播隆胸”在事件营销里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,但是手术室毕竟不是菜市场,营销虽然是正常的商业手段,但是也应该注意尺度。

手术室不是菜市场

直播隆胸并不是年的新鲜事。

在国内,最早的隆胸手术直播,应该可以追溯到年,据北京晨报年3月21日的报道,3月18日下午,在医院,通过网络,全球直播一女子整形过程。

这名女子,当时只有18岁,是一名刚刚成年的学生。

医院和该女子的说法,是因为她喜欢模特这个职业,而自己的身体条件不足,胸太小,为了帮助她“追梦”,医院在当年的3月18日,给她安排了一场隆胸手术,并且以公开直播的形式让大伙观摩。

医院对麻醉、消毒、植入假体到伤口缝合的全过程都进行了直播,并且还有“专家”对步骤进行讲解,据称,院方进行这样的直播隆胸手术,是为了让普通人对隆胸手术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科普。

有专家评论,植入假体手术,在医学上,是一个很简单的手术,实习生都能做,不存在院方说的有科普推广的作用。本质上这就是一场商业炒作行为,是一次广告。

理论上来讲,无论是商业炒作还是商业运作,只要不违法都无可厚非,但是该模特才18岁,并且父母对这件事并不知情,实在于理不合。

事后,该女子所在的模特公司主动爆料,表示隆胸医院特意策划的联合炒作,有专人造势推广。

曾经该女子出席活动的通告费是元,经过隆胸直播炒作之后,报价涨了5倍左右。

医院网络部的员工也出来爆料,称这次隆医院特别策划的事件营销,主要目的是吸引人眼球、医院品牌。

而且,为了把戏做足,医院还提前和当地媒体策划过一场胸模选美大赛,后面进行直播隆胸的女子就是当时的参赛选手。

他们的炒作一般分为三个步骤:

第一步:网上发帖,引发争议;第二步:媒体跟进,追踪报道;第三步:发现价值,投放广告;

即使C位,炒作还是炒作

联想医院直播隆胸事件,是不是很熟悉的味道?

据说,最近多次出现在直播隆胸事件C位的主角医生已经进行过数十场隆胸直播。直播过程10万多人围观。

本质上来讲,隆胸直播、现场多名非专业人士“围观”,这就是完全的炒作行为,手术室不是菜市场,这种行为毫无社会道德感,并不会满足爱美人士的好奇心。

为什么我们做了那么努力,医美行业的名声还是令人堪忧,这类人的行为难辞其咎。

至于部分人以为的隆胸直播对于消费者的教育意义,我们认为几近于无。乳房本来就是女性身上非常私人的部位,把自己的隐私部位公开化,是否是一种没有羞耻心的行为?

隆胸手术直播的热度可以如此之高,也是因为吃瓜群众天然的窥私欲。

今天利用吃瓜群众的窥私欲,为了噱头和博眼球进行隆胸手术直播,明天,当消费者对隆胸手术直播感到失去新意、麻木的时候,是否还要进行私密手术直播?

这个底线是否是可以一步一步下调,直至失去底线?

一场没有受益者的闹剧

而令人惊讶的是,这种行为居然有不少人拍手称好。认为是医美技术的进步,导致医生的技术自信,所以才敢于通过直播来进行展示。

这就更是无稽之谈。

首先,在专业医生们的眼里,假体植入手术并不是一个非常难于操作的手术,天花乱坠的包装词也并不代表术式的高级。

其次,如果是需要展示医生的卓绝技术,ISAPS的舞台不够大?需要和对医学手术几乎一窍不通的普通用户面前秀优越?

欺负普通人不学医?

用户不是傻子,今天的求美用户,学习能力强过任何人的想象,她们的这种学习能力,在未来只会更强。

短期看来,通过这类事件,医生和机构博得了眼球,可能会引发一波求美用户的咨询潮,或者是所谓的给自己打造了品牌。

但是长期来看,把这种事件营销放到整个大环境下来看,在大环境,医美渗透率仍然是不高的,大部分普通人对医美仍然是负面印象大于正面印象。

这类型事件,只会给医美行业的品牌增添更多负面影响。

有谁是最终受益者吗?

没有。

不过,“作死”越快,监管来得也会越快,或许这种事件唯一的益处,就是提醒官方赶抓紧时间落实医美监管细则吧。

没看够?加入医美内参核心群,直接开聊!

6月直播预告
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