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1-3-22来源:不详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qsnbdf/200110/7745188.html

平常追剧刷综艺,总觉得要吃点什么,零食吃多了,总会有点“玄学”出来,A和B搭配更好吃,C捏碎了更好吃之类的,最近网上盛行的次咖啡就是吃货们开发出来的全新解题思路!—糖主

次咖啡

韩国人对咖啡的热情可以说是相当高涨,咖啡厅遍地不说,而且味道都非常好。

次咖啡则是出自综艺节目《便利店餐厅》,嘉宾丁一宇等人造访了澳门的一家老店,这家店的招牌咖啡,需要手动搅打次才能出现绵密如云朵般的状态和口感,所以又被称作次咖啡。

from:youtube

看看丁一宇的表情,就知道这个咖啡有多惊艳了。

需要材料:

速溶咖啡、糖、温水

制作方法:

速溶咖啡、糖和水按照1:1:1的比例(比如2勺咖啡粉、2勺砂糖、2勺温水)放入杯中,然后开启疯狂手动搅拌模式,直到融合物变成粘稠绵密的厚奶油状,想要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大力搅拌次以上。

但是,与其用力搅拌,不如借助电动打蛋器的力量,省时又省力。打出来的奶泡绵密又软糯,店家是直接用牛奶和冰水稀释咖啡奶泡,但是自己在家diy可以倒在牛奶上面,就成了一杯咖啡奶盖牛奶,这杯网红咖啡有不少爱豆都痴迷于打卡diy。

次欧姆蛋舒芙蕾

次咖啡的热度还没有退下,次欧姆蛋舒芙蕾又来了!顾名思义,就是在搅拌的时候要搅拌次以上!其实做法上很像我们当时隔离在家时研究的电饭锅蒸蛋糕。所以糖主在看做法的时候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

需要材料:2颗鸡蛋,糖,任何你想要加的果酱奶油等等

制作方法:

虽然很多教程是将鸡蛋打在一起,事实上最好操作的方法应该是蛋清和蛋黄分离。

蛋清一定要盛放在干燥且干净的碗中打发,蛋黄也要单独打散。在打蛋黄和蛋清的时候要注意,工具一定要干净,不要打完蛋黄之后就去打蛋清,这样会让蛋清很难变得绵密。

打蛋清的时候可以分两次,第一次打出绵密的泡沫,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糖,然后继续打发,直到打成奶油状。

将蛋黄和蛋清混合在一起,搅匀,直接倒入热好的平底锅里。

底部煎熟从中间折叠,淋上奶油果酱蜂蜜就好啦!

炸过的巧克力泡芙

这个巧克力泡芙在韩国的便利店也算的上是网红零食了,在国内也有不少宝宝吃过。虽然直接吃味道就已经很不错了,又甜又酥脆,但是对于零食有更高要求的吃货们将它丢到了空气炸锅里面。如果没有空气炸锅,也可以用烤箱替代,温度不要超过度。

3——5分钟之后出锅的巧克力泡芙不仅口感更佳酥脆,而且还有爆浆效果,需要注意的就是千万小心,巧克力的高温会烫嘴!(别问我怎么知道的)

咖啡棒冰

一条一条的速溶咖啡大家都已经是非常熟悉了吧!先将速溶咖啡冲泡好,之后倒回装速溶咖啡的包装,再放到冰箱里面冷冻,就成了清爽提神的咖啡棒冰!

味道还是非常不错的!不仅是速溶咖啡,只要是这种条状包装的任何速溶饮品都可以这样操作。

当然这也是考验包装密封性的好办法……

牛奶泡饼干

这个吃法其实我们平常吃早餐时候的也会这么吃,只不过韩国人的操作更凶一些,直接把牛奶倒到饼干盒里面,等到饼干完全把牛奶吸收之后再用小勺挖着吃,对于比较喜欢吃甜品的女生来说这个方法超美味!

不同的饼干搭配牛奶会有不同的味道,所以可以多多尝试。

冰激凌夹心饼干

同样是“冰砖”,韩国的冰砖冰激凌更mini一些,搭配颜值超高的饼干,就是超级精致的下午茶甜品。不过,要等冰激凌稍稍化一点,否则可能不太好咬。

砂糖泡面

这个做法有点黑暗料理……但是对于喜欢吃甜品的女生还是值得尝试一下的。做法不难,把泡面用平底锅烤到金黄色,敲碎成适当大小之后撒上砂糖,就可以了。甜甜脆脆的,妥妥的煲剧CP。

其实有一种甜口干脆面的感觉……

烧啤

烧啤文化经典到在很多韩剧里面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,韩国人最推崇的烧酒:啤酒的比例是3:7,而且一定要用勺子在杯子中间戳一下,打出绵密的泡沫让酒变得更好喝才地道!这种方式很适合聚会的时候创造热闹的气氛,但是既然现在依旧要避免聚集,自己在家独乐乐也是可以的。

苦尽甘来酒

韩国烧酒文化中有一条“炸弹酒”的分支,炸弹酒中“苦尽甘来”的名气也非常大,程序也比较麻烦,首先用一个烧酒杯装可乐,另一个烧酒杯装满烧酒叠在可乐上面,叠好的烧酒杯装到啤酒杯里面,用啤酒填满杯子。喝的时候一定要一口气喝掉,这样才能体会到从烧酒的苦到可乐的甜。当然,这么喝也非常容易醉倒。

圆筒冰激凌蘸一切

这个吃法在韩国的学生之间非常流行,虽然是其貌不扬平平无奇的圆筒冰激凌,但是可以蘸一切甜品,从麦丽素到迷你奥利奥,只要是好吃的甜品都可以拿来蘸一蘸。

最后分享一个很多韩国人开零食的方法,我周围也有很多小伙伴也会这样打开膨化食品,你是怎么打开零食袋的?

爱我记得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